昆汀国内出版新作:“下部电影就是老子我”
2024年4月18日,昆汀改变了将《影评人》作为自己的第十部电影,也是其最后一部电影的想法,完全放弃这部暂定由布拉德·皮特出演,以给色情杂志撰写电影评论的影评人为主角的电影无疑让“昆汀的封镜之作究竟会是什么“的期待变得更加神秘难测。
但近日在国内出版的《电影狂想》(Cinema Speculation),作为昆汀·塔伦蒂诺回忆录,不仅是一本观点独到、分析精准的影评集,而且也是一段趣味十足的70 年代好莱坞电影史。
读完全书会发现被昆汀所放弃的这部《影评人》的线索与细节似乎就散落在这本书的第一页到最后一页,除此之外,昆汀个人的观影趣味、美学思考以及少年回忆也都倾泻在了书中。所以,推荐这本书,不仅限于昆汀的铁杆影迷。
文:Edisom
编辑:余佳妮
责编:万年
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不安、暴力与邪典气质
除了兔宝宝餐厅的扭扭舞、“妈惹法克侠”二人组、OD的米娅,影迷们再熟悉不过的《低俗小说》(Pulp Fiction,1994)
当时给我留下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金表”段落中,由布鲁斯·威利斯饰演的拳击手布奇与文·瑞姆斯饰演的黑帮老大马沙被枪械店老板与骑警囚禁在地下室的那场戏。
邪典味通过片中那个地下室空间的布景与各式各样的SM道具浸透整个银幕。尤其是被捆绑的黑帮老大马沙嘴含口球,被骑警暴力后入,这个场面令人颇受震惊之外,似乎还有一丝不安感。但很快被拳击手布奇将骑警与枪械店老板制服的戏所替代,所以实在无法确认在邪典背后隐藏的不安感究竟是什么。
直到了解了昆汀在这本书中重点提及的一部电影:《生死狂澜》 (Deliverance)。这部由约翰·布尔曼执导,强·沃特、伯特·雷诺兹主演的冒险片讲述了四名中年男人相约漂流后在途中所遭遇到的各种危险。
虽然昆汀在书中并未提及这部电影与《低俗小说》的关系,但是看了《生死狂澜》的那场强奸戏以及昆汀对此片的分析,很自然地就能联想到前者那场相似的戏。
由强·沃特饰演的艾德与尼德·巴蒂饰演的波比在探路过程中被当地两个山民阻拦并羞辱,波比被比尔·麦金尼饰演的山民粗暴强奸,艾德则被绑到树上被另一位山民威胁给他口交。
“我们目瞪口呆地看着这一幕在眼前上演,但看到的似乎又不仅仅是一次强奸,……,而是某种可能出现在自然纪录片中的古老仪式。“
昆汀认为这场戏就像“罗马人毒打耶稣的极端场面一样,似乎又带有一些施受虐的元素”。他得出的结论便是:“波比被粗暴地强奸之后,他在男性结构中的女性化进程至此彻底完结”。
这场戏,在昆汀看来,便是整部电影的重头戏,而之后的情节发展便是这次暴力事件的余波,“这些男性角色遭遇到了一条社会禁忌——群体中的某个男性成员被强奸了——而这或多或少会笼罩他们所有人的余生”。
因此,回到昆汀自己的作品,当马沙被暴力后入,且这个过程还被他想杀掉的布奇目睹,这不仅是精神与身体双重层面上的真实暴击,更是象征男性权力高位的黑帮老大被征服的仪式化。
昆汀正是将《生死狂澜》中的这场性暴力通过邪典包装从而在震惊的基础上让社会禁忌笼罩在主角身上,不仅让暴力的余波蔓延,而且通过布奇和马沙最后的对话制造出一种趣味反差,“一种对不快产生的滑稽反映”。
此外,彼得·叶茨《布利特》(Bullitt,1968)中的城市街景捕捉,唐·希格尔《肮脏的哈里》(Dirty Harry,1971)中的残酷暴力,萨姆·佩金帕《日落黄沙》(The Wild Bunch,1969)中的子弹芭蕾以及约翰·弗林《滚雷》(Rolling Thunder,1977)中的血浆四溅分别在氛围营造、角色刻画、动作设计与视觉效果等多方面给昆汀日后的创作带来了深刻影响。
主角、配角与龙套
全书最令我吃惊的不是昆汀从五岁开始看电影的庞大阅片量,也不是他许多趣味十足的奇思妙想(假如执导《出租车司机》的人不是马丁·斯科塞斯,而是布莱恩·德·帕尔玛),而是他对美国六七十年代演员的熟悉程度,或者说是对电影表演的敏锐感知力。
无论是电影主角(明星):史蒂夫·麦奎因、保罗·纽曼、沃伦·比蒂、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吉姆·布朗、西德尼·波蒂埃,还是配角:罗伯特·沃恩、安德鲁·罗宾逊、比尔·麦金尼、内维尔·布兰德、乔·唐·巴克。昆汀在书中不仅对演员的名字、作品各种报菜名,而且他在点评的基础上还会提出比原片演员更适合角色的其他演员。
比如在评价《布利特》中罗伯特·沃恩的表演:“他从不刻意展现人物身上的谄媚与油腻,也没有夸大台词给人的那种恼怒之感,就像麦奎因的布利特一样,沃恩找到了适合角色的语体,适合角色的单调,并且从未偏离轨道”。
再比如评价《嘉年华会》(Carny,1980)中加里·布塞的表演:“布塞有一种同辈演员无法企及的天赋,那就是他的表演在高度夸张的同时又能给人一种非常自然的感觉”。“布塞的台词表达毫不做作,像纪录片一样真实,但同时又有一种充满戏剧性的故事驱动力,这是大多数演技自然的演员并不具备的特质”。
正是由于昆汀对这些演员的热情关注,所以他要在《好莱坞往事》(Once Upon a Time…in Hollywood,2019)中关注那些要被踢出好莱坞,成为过去式的昔日明星、无人问津的反派与配角以及默默无闻的替身演员。
也正是由于他对电影表演以及上镜头性的独特理解,《好莱坞往事》除了让布拉德·皮特拿到奥斯卡最佳男配,也让一些龙套演员接连走红,成为当红年轻影星(玛格丽特·库里、奥斯汀·巴特勒、西德尼·斯维尼、米奇·麦迪森)的绝佳起点。
昆汀似乎正是从角色与演员的适配与反差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在不同演员对同一类型角色演绎过程中发现了某些演员自身独特的上镜头魅力。
同时,也可以看出,昆汀十分准确地把握到了表演之于电影的重要性,甚至可以说,在昆汀那里,表演的重要程度丝毫不亚于叙事结构和桥段设计。
《好莱坞往事》中的视觉设计桥段
影评人 or《影评人》
昆汀本人的影评无疑是这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比如他认为史泰龙的《陋巷风云》(Paradise Alley,1978)是与《公民凯恩》(Citizen Kane,1941)齐名的神作且不接受反驳,《滚雷》是有史以来把角色研究和动作片结合得最好的电影,阿莫多瓦绚丽性感的暴力影像让同代新好莱坞导演汗颜。
作为一名口味独特的影评人,昆汀既不是那种高傲的毒舌影评人,也不是手松标准低的五星影评人。尽管他对于唐·希格尔的动作设计分析与布莱恩·德·帕尔玛的希式风格分析十分精准独到,但他的文风也确确实实被盖上了个人专属的印章,虽然话痨,但也不失机锋,虽然没有重点,但也有深入分析的细节,虽然一泻千里、随心所欲,但也有着独特的叙述节奏,总体上形成一种搞怪但又认真的幽默与智慧。
而作为观众的昆汀也十分关注各种报纸上的影评,既有被某段吹嘘过头的文字被骗到影院的经历,也有因为某位影评人的提前报道而对影片拉满期待。
他特别提及了一位专门介绍外国电影和“剥削电影”的影评人——凯文·托马斯,并用体育记者报道高中球队来比喻凯文·托马斯评论剥削电影,毫无保留地赞美他对剥削电影的传播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归根结底,凯文·托马斯之所以能在七八十年代的影评界独树一帜,就是因为他似乎是行业中仅有的几位真正享受工作,因此也享受生活的影评人之一。我很喜欢读着他的文章长大,几乎把他当成了朋友。”
当昆汀携《低俗小说》从戛纳载誉而归,获得洛杉矶影评人协会颁发的奖项,上台发言的第一句话竟是:“终于知道凯文·托马斯长啥样了”。
作为导演的昆汀,不仅被书中提到的《洛杉矶时报》的一线影评人肯尼·图兰针对,而且每次都被拿来做反面例子反复摩擦去说明当下电影的症结所在。“肯尼对我作品的敌视可以说贯穿了我的整个职业生涯”。
昆汀认为当导演和影评人长期相互敌视的话,会形成一种“很奇怪的私人关系”。“双方对彼此的厌恶感简直都可以约等于亲近感了”。
那部没有被昆汀拍出来的《影评人》似乎在这本书中经由昆汀所痴迷的电影、崇拜的导演、钦佩的影评人以及他个人脑洞大开的观点而逐渐显现,在这之中所流溢的既是他对六七十年代好莱坞的无尽怀念,也是对电影无比真挚的持续热爱。
总之,凭借对 B 级片的风格套路的熟稔和对血浆暴力的美学塑造以及对叙事形式的超越性理解,这位在影迷圈拥有极高号召力的导演在新好莱坞电影小子(Movie Brats)一代之后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其所展露的迷影精神也无疑使他成为电影史上一位无比真诚的影迷,因此如果说同为迷影型导演的戈达尔书写出了个人的电影史,那么昆汀本人就是他的第十部电影。
往期阅读